学院快讯

学院快讯

刘守英教授主旨报告:城乡中国格局下的乡村系统重构

发布者:  时间:2025-11-10 11:38:26  浏览:

(通讯员:蔡青青;审稿人:吴乐盈)11月8日上午,2025年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年会暨“强县域、固支点”创新论坛在咸宁召开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应邀出席,以“城乡中国格局下的乡村系统重构”为题作主旨报告。报告立足中国城乡转型全局,结合湖北县域发展实际,深度剖析城乡中国的转型逻辑与乡村系统重构的关键路径,为参会者带来深刻启发。

一、转型逻辑:从“乡土中国”到“城乡中国”的系统变迁

报告开篇,刘守英教授系统梳理了从“乡土中国”到“城乡中国”的转型背景与内在逻辑。他指出,传统乡土中国是“人—地—业—村”构成的有机系统,“离不了土”的人地关系、村落的网络功能、“熟悉”社会的非正式规则、家本位的小农经济共同支撑起乡土社会的稳定运行。但近代以来,受西方机器工业冲击,乡土工业“脱栓”、乡村人才“损蚀”、城乡有机循环割裂等危机显现,推动中国逐步进入城乡中国阶段。他进一步分析,城乡中国呈现农民大规模离土出村、土地低价支撑工业化、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达18%左右、县域枢纽功能弱化及“农二代”入城不回村等特征,乡村“人—地—业—村”系统失衡问题突出,具体表现为村庄人口外流、土地碎片化与小规模经营、农业产业竞争力弱、村庄“人气”流失。

二、融合范式:做实县域功能,构建城乡连续体

针对城乡发展困境,刘守英教授提出,城乡融合需从“城乡二分” 转向“城乡连续体”范式,核心在于激活并做实县域的“腰”功能。他以GDP前10%的县市与人口流出县为样本对比分析:人口流入县中,九成位于城市群内,二产占比达49.4%(高于全国10.1个百分点),已形成“县城融入都市圈、乡镇变中小城市、村成村镇”的连续体形态;而人口流出县面临县城吸纳能力不足、工业化带动就业有限等问题。他指出,县域作为国家治理基本单元,需承担“城乡过渡带”“农民进城第一站”“回乡载体”的枢纽作用,才能打破城乡非连续体困境。

三、重构路径:“人村”协同发力的实践方案

围绕乡村系统重构与乡村振兴目标,刘守英教授提出“人—地—业—村”四维协同的具体路径,并以湄潭茶产业工业化实践为例展开详解。在“人”的维度,需推动农二代落城、农三代入城、农一代在乡村体面老去,同时吸引新经营者“落村”;在“地”的维度,要通过经营权集中实现耕地整合、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同权、优化宅基地配置;在“业”的维度,需构建“一县一业”的规模化产业体系,走地方特色品种升级的精致农业道路;在“村”的维度,要整合村落公地、保留乡村记忆与乡愁功能,推动乡村向“开放驿站”转型。他特别提到湄潭通过“增人不增地”等制度创新,培育茶主导产业,实现了茶产业规模化、要素升级与产业链集群发展,其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低于全国水平,为农业工业化带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参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,刘守英教授的演讲立足中国城乡转型全局,紧扣湖北“强县域、固支点”的实践需求,既厘清了从“乡土中国”到“城乡中国”的转型规律,又给出了乡村系统重构的具体操作路径。这不仅为湖北破解乡村“人—地—业—村”失衡难题、夯实县域经济支点指明了方向,也为全国同类地区推进城乡融合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,将有力推动学界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力量。